Ctrl+D收藏泡泡中文
泡泡中文Paozw.com
泡泡中文 > 历史军事 > 当上部落首领后发现是在明朝 > 第487章:你心中有个圣人

第487章:你心中有个圣人

王阳明在华容县待了半个月,期间一直讲学,还有就是与刘大夏论道。

一番思想上的交流,让二人都受益匪浅,对各自要做的事,也更加了解,也达成某种默契。

他们对悟出的名教问题,心照不宣的选择缄口,都没有直接表露出来,反倒是希望用“中学为体,黥学为用”这个药方,来将名教的病症给医治好。

无论是刘大夏还是王阳明,抑或是历史上出现的诸多先贤,他们都发现儒教存在的问题,却同样没有办法和魄力,去将其斩断!

因为重建一个学问体系太难,尤其是这个学问体系,乃是治国、治世、治民的学问。

从春秋时期起,孔子便提出修身治国平天下,自汉代独尊儒术,儒教便是融合百家。

外儒内法和郡县制,便是历代王朝治国理政的根基,也是从汉代开始,三代之治成为天下儒生的共同追求。

而隋唐的科举制,更是将这个体系,推向极致的稳固,也让文人士大夫阶层,同权贵开始分庭抗礼。

直到宋代重文抑武后,儒家士大夫夺得道统,与代表帝王世俗权力的政统二元对立。

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这句话的前提就是,名教的地位稳固如初,名教推行的三纲五常、圣贤之道,依旧是道统的最高解释权。

名教与士大夫,早已经共成一体,同整个朝廷也共生,与天下万民,同样是割舍不断!

这个体系庞大、复杂、深厚,让王阳明和刘大夏,都只得在其中修修补补。

历史上,明末就出现一股离经叛道,抨击儒学的思潮,这都是物极必反的结果,若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明末之后,儒教应当进入自我完善,补齐一部分缺陷。

然而天不佑华夏,清朝存在的更深矛盾,使得儒学摇身一变,重新被立起来,充当平衡朝政的工具。

而且清承明制,在获得技术和明朝经验的前提下,又重新修修补补一遍,加上愚民政策和更深的思想禁锢,使得儒教在清末,同样尾大不掉。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刘大夏和王阳明,不敢去想象,引入一套全新体系来取缔儒教道统的后果。

这与他们毕生的观念、信念完全相悖,他们再怎么看到问题,也只能继续为名教这间房子,重新粉饰一遍!

…………

王阳明再度启程,这次他特意坐的四海船帮的船只。

刘大夏的四海船帮确实办的不错,他这一套管理经营的法子,来自于南直隶的商贾。

他又创造性的借鉴黥人对粮食的统购统销,利用长江水系和湘江水系,用漕船对两岸的粮食进行收购。

在此过程中,他又拉拢同刘家有旧的缙绅地主,直接签订五年时间的粮食购置契约。

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湖广本地的小粮商,都多数被刘大夏这种缙绅大家给弄得没有活路。

大的粮商则索性同刘大夏合流,准备一道做京师的生意,利用海贸来把生意做的更大。

王阳明主仆三人坐的平底船上,就装满了收购而来的粮食,还有一些农户家纺的纱。

走湘江过洞庭湖,再经长江,速度也远快于走官道。

不到三天,王阳明就在九江府德化县上了岸。

他准备前往官驿确认行程,同时又准备在德化县学,烧起在江西传道的第一把火!

只是刚走到县外,他就被沿河的一排木房子给吸引。

这排木房子方方正正,沿河占据一块地,外边还有几架大水车。

王阳明觉得奇怪,却看见外边来来往往,有不少马车停靠,这些马车看上去,也是正儿八经的“东秦马车”!

他好奇的走上前,叫住一个穿着束身麻衣的妇人问:“这里可是纺织作坊?这些房子为何修的如此怪异,还有这些水车是干嘛的?”

那妇人一笑说:“这里是纺纱厂,知县大人差人办的,专为我们这些节妇所设。弄出来的麻纱,也专门有宁波商贾来收。这大水车也是用来纺纱的,说是知县大人,翻阅宋代古籍,遍访工匠造出来的!”

王阳明笑着拱了拱手说:“看来这位知县,真是一个好官!”

“可不是!董大人可是真正的青天,没有他,不知多少百姓的会没了生计!”

妇人说完后,就端着一个木盆走进厂房,只见大门处,立着一块牌子,写着“德化县合作纺纱厂”。

王阳明望着这些忙活的百姓,心里头不由得泛起一阵欣慰,一位官做一件实事,就能让这些多百姓受益。

看来学问必须经世致用,不能经世致用的学问,与百姓何干?

……

翌日,德化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