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泡泡中文
泡泡中文Paozw.com
泡泡中文 > 游戏竞技 > X部队 > 第六百一十一章:两个头盖骨

第六百一十一章:两个头盖骨

厚实的包浆,紫铜的合页开关,黄铜镂空錾花五云玲珑锁,表面的图案是湘云醉眠的浮雕。土著巫师刚把锦盒拿出来,在场的明眼人就看出这是一件精致的近代中国工艺品。制造的年代在大清嘉庆道光年间,是云南著名工匠时不清的作品,他以一双巧手驰名天下,用大理石制作的红楼十二钗屏风,妙趣横生,在光绪年间,就有人出银十八万两购买收藏。

这个锦盒的制作工艺水平独具匠心,价值犹在红楼十二钗屏风之上,不知为何流落缅北,落入当地土著手中。玲珑锁是那个年代的密码锁,但巫师毫不费力的把玲珑锁打开,掀开锦盒,露出的红绒布上镶嵌着两个银白色的器皿,闪烁着妖异的光芒。

刁颖眼中露出恐惧之色,失声道:“这是人的头盖骨”。

李弭用沉重的声音回答道:“你猜的不错,这两个头盖骨是远征军女兵的”。

周围有的是考古专家,李弭的话并不能让他们信服。面对考古专家质疑的目光,李弭陷入沉痛的回忆:当年杜聿明带领远征军残部败走野人山,军部里有30多名女兵,负责通讯工作。

当时参加远征军,需要有高中以上文化,女兵也不例外。良好的家教,让这些女兵举手投足间,格外引人注目。中国人有保护妇孺的传统,尽管进入野人山后困难重重,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远征军战士,倒毙在密不透风的热带丛林中,但这三十几个女通讯兵,依旧倍受呵护,每天除了正常行军,就是打开电台,试图和外界取得联系。

潮湿闷热的环境,电池受潮根本无法正常工作,但女兵们依然徒劳的重复着,这是她们的本职工作,也是入缅远征军能否走出野人山的唯一希望。

时间一天天过去,希望越来越渺茫,终于有些绝望的士兵,把罪恶的目光,投向这些少不更事的女兵。但出人意料的是,带头作恶的是军部警卫营的沈营长,在昆仑关战役中,他亲手杀死了十七个日本鬼子,成了远近闻名的抗日英雄,也被军长杜聿明视为心腹爱将。

一天深夜,沈营长带着五名远征军士兵,一头闯进女兵们的帐篷,第二天,帐篷中六名衣衫不整的女兵,在部队出发前跳下了悬崖。

军长杜聿明抱病,亲自主持了对沈营长的审讯,师长廖耀湘接连三次来到杜聿明面前,哀求他对沈营长高抬贵手,结果是几声枪响,沈营长以及他的五个部下,倒在了女兵跳崖的地方。

杜聿明为了维护军纪,枪毙沈营长的判罚无可厚非,可沈营长在士兵们中间有崇高的威望,从此以后,远征军的战士们对这些女兵敬而远之,没有了大家的保护,女兵们才发现厄运才刚刚开始。

女兵韦某珍,是个漂亮的广西女孩,那年才17岁,远征军断粮数日,小姑娘饥饿难耐,在路边摘了一把野果充饥,有人劝她小心野果有毒,她笑着告诉人家,这是南国红豆,也就是相思豆,是没有毒的。

却万没想到,这娇艳欲滴的南国相思豆,竟然是剧毒无比,韦某珍一次吃下去的相思豆,足够毒死几十个人。在她之前,已经上百名战士因服食红豆丢了性命,但由于枪毙沈营长的缘故,男兵和女兵之间有了深深的隔阂,几个小时后,这个17岁的小姑娘,毒发身亡,永远的留在了野人山。

疟疾、丛林脑炎也找上了这些女兵。王纤雅那年已经24岁,是女兵中年岁最长的,她是燕京大学的高材生,也是女兵中学历最高的。她得了疟疾,高烧时体温超过40度,野人山中人人自顾不暇,没有人注意到这个燕大才女已经失去了正常意识,她用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

还有一个叫倪春燕的山东姑娘,十八九岁的样子,人长得漂亮,身体也格外健壮,那些沉重的通讯器材,一向都压在她的肩头,另外还要替那些身体孱弱的战友多背上一支步枪。

要强好胜让她丢了性命,野人山中生活着无数猴子,它们恶作剧般的抢走了山东姑娘背的枪,倪春燕自然不肯善罢甘休,试图把枪夺回来,等大家找到她时,衣服被猴子撕的精光,身体也被猴子用石块砸成一堆肉泥。

女人的坚强来自于男人的呵护,没有了男人的保护,女兵的软弱就暴露无遗,在闷热潮湿的环境里,几乎所有人都感染了脚气,脚肿的犹如气球一般,踩上去软绵绵的,根本无法正常行军。

几个女兵找了一块平整的地面,搭起帐篷,告诉大家她们要好好休息一夜,脚肿的厉害,实在无法再继续走路了。结果夜里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把帐篷连这些女兵都冲得无影无踪。

痛苦的环境让人感到绝望,女兵自杀的比例比男兵高的多许多,以至于后来杜聿明亲自下令,女兵防身的手枪被收缴起来,防止她们自杀。

女兵的队列越来越短,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欢声笑语,到了最后,只剩下一个叫杨傲君的四川女孩儿,还有一个是她的丫鬟,大家都叫她佩佩,挺有学识的,两人一直以姐妹相称。

杨傲君是四川军阀杨森的千金,杨森妻妾成群,孩子有多少他自己都搞不清楚,以至于闹出一个笑话,他去女子学校视察时,见一个女学生生的标志,便指示贴身副官,要把这个女学生纳为妻妾,贴身副官面露难色,告诉杨森,这个女学生是他的千金。这个被自己父亲看上的女学生,就是杨傲君,因为此事,他父亲对她格外宠爱。她弃笔从戎,跟随远征军进入缅甸,也得到杨森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