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泡泡中文
泡泡中文Paozw.com
泡泡中文 > 历史军事 > 大国崛起之铁血枭雄 > 第三百五十一章袁世凯大吃一惊

第三百五十一章袁世凯大吃一惊

冯庸回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副官,边说道:“哦,这么快?”。

龙江城是位于黑龙江西边的一处城市,算是县级市,在民国的时候算是一个大的城市,城市驻地人口多达八十几万,算是一个很大的城市。冯庸本来是在劝降了许兰洲残部之后,集命令齐门山的阻击部队北上汇集之前包围进逼龙江城的第二师一个团一起,会攻许兰洲留在龙江城的一个团的守军,不料想,敌军团长倒是看得出形势,在许兰洲发表下野通电之后,深知战场形势的敌军龙江守军的团长,也是知道该做出什么决定了,投降毕桂芳的势力是不可能的事情了,那么就只有投降于奉军势力了,而且明眼人都看得出,击败了许兰洲之后,奉军统一东三省这一片关外之地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此时投靠奉军,正好是现在这个时候做出决定了。所以,在得知许兰洲已经下野通电的时候,敌龙江守军团长马上派人和很近的齐门山阻击部队的奉军团长联系,宣布投降于奉军,并且相邀奉军进驻龙江城,整编龙江守军的部队。

其实冯庸也知道龙江守军团长的打算,毕竟从呼伦南下进逼的毕桂芳的英顺等支出毕桂芳的部队已经进逼龙江城不到一百公里的地方,这对于龙江城的敌军来说,面对腹背受敌的局面,还不如投降奉军更好呢。

“好好好!”冯庸连说三个好之后继续说道:命令齐门山的阻击部队接受敌军团长的请求,马上北上龙江城,协助其防守龙江城,另外,在命令第二师吴俊升所部两个团,不必和我军一起回师哈尔滨了,马上北上进驻龙江城,阻挡毕桂芳的部下英顺等人军队的进逼,如果他们攻打龙江城的话,命令吴俊升所部汇集四个团之后,坚决的打击敌军,至于嫩江城的毕桂芳残部势力,此时已经不足三千余人的残部,命令第三师师长张作相和参谋长杨宇霆带三个团从小路北上嫩江城下,包围嫩江城,尽力阻挡和包围嫩江的毕桂芳残部,我已经向大帅汇报,争取毕桂芳的势力投降我军,能不打就不大!下命令去吧!。

“是,少帅,我马上去办!”冯庸副官点点头随即在漫山遍野的战场之上跑到云山背后的临时指挥部,把命令交给其他人执行去了。

此时战场之上到处都是敌我两军将士战士的尸体,不过对于战场的处理,一般奉军都会遵循冯庸制定的标准,不管是敌军还是我军,战死的士兵一般是就地火花安葬,受伤的敌我两军士兵则是一视同仁的救治,所以奉军如今之中有很大部分的士兵是吉林孟思远的吉军士兵投降的士兵,还有张作霖战败收编整编之后的士兵,什么人都是有的,这也是冯庸从赤峰城混好了之后,得到冯德麟的支持之后,制定的一些战场之上的标准,以令的战败之后的敌军士兵能够军心稳定,并且可以从俘虏之中的敌军士兵之中收纳战斗力和素质都十分不错的敌军士兵,以充实己方奉军军队的势力。

“玛德,总算是解决了许兰洲了,接下来,就该是进行经济建设和军队的进一步整编训练了,小日本还在旁边虎视眈眈的呢!”战场之上,飘散着漫天的雪花,冯庸喃喃自语的说道,一旁的卫士都有点奇怪少帅是怎么了,不过卫士们都不敢打搅少帅的沉默,毕竟他们都已经熟悉了少帅有时候的自言自语。

一个小时之后,在战场收拾之后,冯庸命令李博阳所部挖开堵塞了云山下面的隧道,清理隧道口的堵塞物,并且冯庸派人检查了一番许兰洲乘坐的火车之后,发现火车居然还能够开动,于是冯庸命令在第二师师长吴俊升率领两个团的部队北上增援龙江城,抵御毕桂芳的支持部队进逼龙江城的威胁之后,第三师张作相和参谋长杨宇霆率领第三师三个团的部队从小路山区北上抄捷径进逼嫩江包围毕桂芳残部之后,其余的奉军部队居然还能够坐满许兰洲回师哈尔滨的火车还有余座,奉军就此带着俘虏和许兰洲一起做了许兰洲的火车回师哈尔滨城。

此时,梅岭伏击之战已经打了半天左右的时间,奉军在许兰洲出兵攻打毕桂芳的部队之后,被奉军一顿通电申讨许兰洲内部攻击友军的行为,请示了北京的袁大总统之后,奉军出兵三四个师北上勘定许兰洲之乱,不到一天,不,是半天的时间就已经拿下了哈尔滨城,在梅岭重兵伏击了回师哈尔滨的许兰洲主力部队,这是冯庸特意发出来的通电,这个通电一出,不仅仅是还在嫩江城苟延残喘的毕桂芳大吃一惊,就是日本人也是大吃一惊,没想到奉军会这么快的打下了许兰洲的主力。

而远在北京城的袁世凯也是在总统府对幕僚杨度感慨的说道:这个通电是冯德麟长子冯庸发出来的?哲子?。袁世凯一眼不敢相信,冯德麟居然派他那个年纪轻轻的儿子出兵黑龙江讨伐许兰洲的军队,真是令袁世凯也是大吃一惊,这时候的额袁世凯自从取消了帝制,已经是雄心有所削弱了,面对冯德麟的长子不到二十岁取得的成就,也是一脸的惊讶,但是一想到自己的长子袁克定,袁世凯气的忽然要喘不过气来一样,咳嗽了好几下,急的杨度也是捉急的走上去锤了袁世凯的背。

“大总统消消气,奉军击溃许兰洲,讨伐许兰洲攻击黑省内部督军府毕桂芳的部队,已经是世人皆知,奉军之前是有请示大总统你的,只是那时候大总统和南方的革命党人焦灼着,没有察觉到东北的变化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