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泡泡中文
泡泡中文Paozw.com
泡泡中文 > 历史军事 > 西汉女人 > 第六十章 无国之国

第六十章 无国之国

第六十章无国之国

田肯被人带进宫殿来见刘邦,刘邦看见两个人进来,便疑惑地问:“怎么是两个人?”

田肯回答说:“是两个人!”并介绍说:“我带来的这个人叫盖公,都是我们稷下学派的。”

刘邦点点头,说:“你俩都是同乡吗?”

田肯说:“我俩是同乡,都是齐国人。”

刘邦说:“前些时候,你们齐国有个叫娄敬的人找过我。”刘邦停了一会接着说:“娄敬这个人不错,建议我迁都,我采纳了他的建议。之后,我还重赏了他。”

田肯说:“娄敬这个人,我认识,他是个策士,很有学问,特别热衷于推销自己的治国决策,有建功立业的抱负。”

刘邦笑着说:“你们两人来见我,不也是来推销自己的治国主张的吗?”刘邦说完,扫视了盖公一眼,看盖公的眼神有些酸楚,有轻蔑的成分。盖公没有理会。

刘邦接着说:“你们两个见我,不是只是想看看我长得怎样吧?”

盖公看了刘邦一眼,没有做声。田肯忍不住说:“我们两人来见皇上,当然不只是想见见皇上,我们也有些想法,想与皇上聊聊。”

刘邦说:“那就聊吧!”

田肯说:“我们两人都是老子的信徒,老子治国主张无为而治。今天我们两人就说老子的无为而治。我主要说说,形而下的问题,盖公主要说说形而上的问题。”

刘邦笑着说:“你们不要说这些我不清楚的东西,说直接点,说明白点,不要酸溜溜的。”

田肯笑着说:“皇上果真是爽快人。不过我还是说说形而下是什么东西。形而下为之器,器就是具体的某一物。我说的形而下就是建议皇上迁都长安后,不但要以长安为中心,建设好都城。更要在长安之外建设一座陪都,以护卫长安。这座陪都最好选在齐国。这样皇上的江山社稷就会千秋永固。为什么这样说呢?关中是以形势之利取胜全国,山河险阻,与诸侯相隔千里,如果百万雄师进攻关中,皇上只需二十万兵力就可以拒敌千里之外。如果皇上带兵出关,就如在高屋上往下倒水,有居高临下之势。齐国,东有琅牙、即墨,南有泰山之险阻,西有浊河之阻隔,北有渤海之利。地方两千里,可以武装百万士卒。这就是东西两个秦国。如果不是皇上的亲子弟,不可在齐地为王。”

刘邦听完田肯的建议,龙颜大悦。愉快地说:“你的主张很不错,我一定很好的奖赏你!”刘邦说完,又侧个脸问盖公说:“你有什么主张,说来听听?”

盖公说:“刚才,田肯主要说的是形而下为之器的问题。皇上听后自然十分高兴。我现在要说的是形而上为之学的问题。皇上可能不感兴趣。”

刘邦笑着说:“不能这样说。你说都没有说,你怎么知道我会不高兴呢?”

盖公笑着说:“皇上有这种想法,我就高兴了。我主要说两点:一是如何管理国家二是如何建立战后秩序。”

刘邦笑着说:“这两个问题,我都感兴趣,而且我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两个问题。你就慢慢说吧,说仔细点,详细点,不要担心时间不够用,也不要担心我没有耐心听。”

盖公说:“既然这样,我就尽可能说仔细点。我现在说第一个问题。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以无为,清净的正道来治理国家,以奇诈、诡秘的方法来用兵,以不去扰民来取信天下。我怎么知道应该这样做呢?根据就在于此天下的禁忌越多,民众就越贫穷民众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混乱民众的心智和技巧越多,邪恶的怪事就越容易发生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多。所以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会遵纪守法我无事,人民自然富足我无欲,人民就自然朴实。”刘邦还没有等盖公说完,就打断盖公的话急促地说:“老子的这段话,我很感兴趣,你说仔细点。”

盖公轻轻笑了两声,望着刘邦说:“老子这段话有三层意思。首先是说治理国家不同于带兵打仗。治理国家要从正面入手,要宣扬正气,引导人们向上,向善,焕发人们精神,催促人们奋进而带兵打仗是讲究出奇制胜,运用诡道。所以千万不要把带兵打仗那一套用来治理国家。”刘邦听了一笑,没有做声。盖公继续说:“以无事取天下,就是治理国家不要瞎折腾。这就是老子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意思。天下太平无事,老百姓就能安居乐业,老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就会祥和。”

刘邦听后点点头,表示十分赞赏盖公的主张。

刘邦接着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这点很有体会,治理国家,要保持相对稳定,国家政策不要朝令夕改,朝令夕改的国家政策,会让百姓无所适从。简单一句话,治理国家,要有定力,不能像炒花生米那样不断翻腾!”

田肯与盖公都笑了!

盖公继续说:“老子这段话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具体解释为什么要以正治国,以无事取天下。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就是说统治者设置的条条框框太多,就会捆住百姓的手脚,百姓的手脚捆住了,就无法施展本领,就会寸步难行,无法作为,长此以往下去,百姓就会越来越穷。人多利器,国家滋昏。老百姓手里的尖锐、锋利的武器多了,国家自然不太平。这是秦始皇都懂的道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收缴天下兵器,铸为铜人。”这一点刘邦感触颇深,不住地点头微笑。

盖公看见刘邦高兴,劲头上来了,越说越兴奋。他说:“人多伎巧,奇物滋起。这一点,很多人疑惑,以为我们道家害怕老百姓聪明睿智、心灵手巧。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道家认为,老百姓如果利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地制造各种新鲜物件。而这新鲜的物件一方面会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人们的生活,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是很多人高兴的事情。但恰恰就是这种让人高兴的事情,给人类自身埋下了极大的隐患。当人们的聪明才智不断发展,人们就会制造出很多人们意想不到的新鲜物件,当这种新鲜物件有一天会威胁到人类自身安全的时候,人们就会明白我们道家的担心。这个问题现在很少有人明白,也许两千多年后才会有人明白,到那时,人类自己创造的新鲜物件已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安全了。”

刘邦听后摇摇头,表示不理解。盖公笑着说:“这正是老子担心的问题。老子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又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我想,皇上是一定会理解的,只是理解得有些费力。”刘邦点点头,表示赞同。

盖公继续说:“法令滋章,盗贼多有,这也是为人不理解的。为什么法令越明白,反而盗贼越多呢?这是说法令不宜太严密琐碎,不宜于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这些人们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应是道德层面上的问题。”刘邦才听明白了。

刘邦说:“后面的话,我明白了。这是老子的结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不过,我还要认真琢磨。”刘邦转而对盖公说:“今天上午就说到这里吧,你讲的太深奥,我听了有点累,需要休息一下,下午再接着讲第二点。”盖公听了点点头,同意了。

下午,刘邦继续听取盖公侃大山。

盖公说:“我现在讲第二点,战争结束后,要建立怎样的秩序?老子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一个国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这样子的话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用不上了。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地方要陈放它。让百姓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人人恬淡寡欲,吃的虽是粗食,但也觉得很甘美。穿的虽是破衣服,但觉得很漂亮。住的虽是陋室,但觉得很安逸。风俗虽是俭朴,但觉得很快乐。与邻国之间彼此能听到对方的狗吠鸡鸣,但人民从生到死都不相往来。这就是告诉我们,皇上当下要做的是封土建国,给那些功臣,六国贵族后裔,皇上的子弟一块很小的土地,数量很少的百姓,让这些人到封土上去建立国家,为皇上管理这些为数不多的百姓。”盖公说到这里,刘邦有疑问,示意盖公停下来。

盖公觉察到刘邦有疑问,便停下来,看着刘邦,等待刘邦的提问。刘邦说:“你们道家为什么主张小国寡民呢?”盖公笑着说:“这实际上替皇上着想,皇上把封国控制得越小,百姓数量越少,这就对皇上天下没有威胁。如果封国过大,大到与皇上的天下旗鼓相当,有力量与皇上的天下叫板。那么有一天,这个封国就会起兵反抗皇上,企图夺取皇上的天下!”刘邦听了,感叹说:“这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