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泡泡中文
泡泡中文Paozw.com
泡泡中文 > 都市言情 > 苍生为念 > 第135章 钢厂转制

第135章 钢厂转制

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所过之处,遍野哀鸿。虽然隔着十万八千里,刘柳镇也未能幸免。

北出口,地方国营拖拉机修造厂倒闭,近千人的大厂,说没就没了。影剧院附近的二轻企业,大小被服厂和布鞋厂,也相继宣告停产。改革之初,这几家企业在襄平,也是家喻户晓。

大被服厂最早搞“三来一补”,产品全部出口到东欧。被服厂的女工,年轻、漂亮。谁家小伙子,要是娶了个被服厂的女工做媳妇,就像今天买彩票中奖。

布鞋厂更神。说是八九十年代,鞍阳人到北京出差。那时出趟差稀罕,是件光宗耀祖的事。临回前,讲究的,给亲戚朋友带份纪念品。买纪念品,当然是首选土特产。见全国各地的人,都排队抢购“北京板鞋”,也相跟着买回几双。结果回家打开包装,发现鞋上的产地,竟是刘柳镇。

镇南的弹簧厂也日渐萧条。六七十年代,是弹簧厂最辉煌的时期。东风导弹,东方红卫星,用的就是该厂生产的弹簧。可现在,职工下岗的下岗,远走他乡的远走他乡。

“开发开发,一地矿渣!”刘柳镇工业开发区变成了空壳子。除了生产异型钢模板的红星厂,其他企业半死不活。金桥、万发、小型等招商引资项目,也是几易其主。

南大洋村的鞍襄联合轧钢厂,轧机在250型基础上,新上了260型轧机。铸钢炉由1吨,改到了2吨。可巨大的三角债,令企业债台高垒,喘不过气来。企业发展陷入低谷。

1998年12月,邵普参加过镇上会议,风三火四赶回村,叫过老马头,通知村班子成员开会。

夜凉如冰,北风似刀,黑沉沉的天上,点点寒星,更像一只只瑟瑟发抖的小鸡雏。寒天冻地里,南大洋村部,灯光亮如白昼。

会议室里,邵普首先传达了上级会议精神,核心内容,就是村办企业转制。一个主题:如何变集体经营为个人经营?

这也是国家无奈之举。村村冒烟,就像当年的“大跃进”。农民一不懂技术,二不善经营管理,结果造成企业亏损,村集体债台高筑。据此,中央下令,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以及挂靠的镇办村办企业,一律转制给个人经营。

新政策,新精神,新形势,就如同一块大石头,扔进了大水缸。每个人的心里都不平静。改制不可逆转。可怎么改?必须拿出一套章程。邵普着急开会,就是商讨这件事。可这么大的事,又岂是三言两语就议定的?

夜长梦多,可怕什么来什么。不论在村里,还是回家里,都有人堵邵普。有熟人,像泰安、晓刚和老蔫,也有镇上的生面孔。

一个姓方的中年人,晚上登门拜访,跟邵普说,想转制轧钢厂,进门前拿了两条烟,出门时暗示邵普,烟一定要自己抽。邵普警醒,拆开香烟包装,发现烟盒里,装的香烟不见了,而被换成了卷成卷的百元大钞。

邵普脑袋嗡嗡地响,赶紧追出去,把烟塞回去。姓方的死活不收,说是一点意思。邵普急了眼,告诉姓方的,你要是不收,明天我可让会计上账了,算是你对南大洋的捐款。姓方的没辙,这才夺过香烟,夹在腋窝里滚蛋。

还有一个姓柳的,扛来一箱三十年千山白酒。有了上次经验,邵普当着姓柳的面,让媳妇翠花拆开包装,结果,还真逮着了,从每个包装盒里,各搜出一万块钱。还是老办法,邵普把姓柳的和礼金退了回去。

人走后,翠花偷偷问邵普,“真不少啊!都是大白边的红票,你还真不动心啊?”

“钱,谁不稀罕?!可这个钱,扎手啊!不拿,好像可惜了!拿了,那就掉进去啦!还是紧紧成成过日子吧,虽说紧巴点,可俺的心里踏实。”

邵普翻了眼媳妇翠花,轻声说话,生怕墙后有人听了去。

“俺以为,你是做做样子,装清高呢!原来你是怕啊!”

翠花轻笑一声,眼睛满含深意。

“多少只眼睛盯着呢!你知道有谁?这个点不睡觉守着俺们家门?你没收,也就算了!你要是收了,他都敢进来勒索!”

翠花毕竟是女人,看着这么多钱委实心痒,可听当家的这么一吓唬,脸上不自然道:

“不义之财!跟咱没缘分!咱还是过咱安稳地小日子好!你好,孩子们好,那就是个宝!”

邵普听女人这么说,苦笑了笑,点了一支烟,静静地吞云吐雾。女人知道这个时候,邵普大概在想辙。

邵普动过找邵勇商议的念头,可他跟邵勇是兄弟,瓜田李下,惹人非议,反而对他,对邵勇都不好。巴庆波和刘云霞似乎拿了某些人好处,议事时,讲话明显带有倾向性。文明倒还中规中矩,没有跟巴庆波和刘云霞一个鼻孔出气。

文明提出了一个方案;打破村集体组织成员界限,谁都可以转制鞍襄联合轧钢厂,但前提是拿出二百万,偿还村集体债务。

邵普原来没想把圈儿画这么大,还是想原汤化原食,让南大洋人转制村办企业。也不想把条件定的这么苛刻。

他估算过,这个厂的资产不值这么多钱,而且,村集体欠下的二百万债务,跟办钢厂没有瓜葛。那是历史上的陈欠,还有就是村民欠下的三提五统。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村集体举债,利滚利造成的。

如果文明的办法可行,那是最好。不仅完成了转制任务,而且化解了村集体债务。即使有朝一日,自己从村上退下来,也能坦然面对南大洋的父老乡亲。因为他一不贪,二不占,三不胡吃海塞,没给村里拉下一分钱饥荒。

他唯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老婆孩子。虽说自己是个村书记,可家里人没跟他沾什么光,连张嘴也没带出来。这也让翠花和孩子们腰杆子硬。在堡子里,从不见人低头,躲着走。就连他自己,每天上下班,都是雄赳赳,气昂昂,昂首阔步。

邵普经过一番认真推敲,决定把莫文明的方案,提交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决心已下,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他让媳妇翠花炒个鸡蛋,爆个花生米,心情大好地邀翠花陪自己喝一盅。

在翠花眼里,这是自打入门,跟邵普过日子,也算得上破天荒的事。

村办企业转制的消息传到厂里,家有、栓子、柱子和大拿凑在一块儿来找邵勇。他们想知道邵勇是咋想的?

其实,邵勇第一时间就接到了蔡镇长的电话。握着电话,他脑袋里一颗炸弹炸了,眼前瞬间闪出白光。邵勇清楚,这意味着他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抉择,可之前,他确实没有丝毫准备。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他曾经历过一次下岗。那是十年前,崔书记离开刘柳镇,他被针对,被迫从红星厂离职。他深知其中的滋味。离职后,自己跑回南大洋休整,就像一只受伤的狼,躲进山洞里,用舌头舔干伤口的血迹。

可心上的伤口,却不是短时间能够愈合的。现在想起来,依然隐隐作痛。他绝不允许曾经的伤痛,再重新来一次。因为他承受不起。

家有等人推门进来,偷眼观察邵勇的神情。看邵勇满脸风轻云淡,紧绷的心,才稍稍放松了些。

“邵勇,你打算怎么办?”

家有轻声问。

邵勇见几个兄弟情绪低落,温和一笑,“你们有什么打算?”

“这还用说吗?当初你从红星厂辞职,我们哥几个就是想留,也留不成啊!”

栓子对当年的遭遇愤愤不平。

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邵勇不接手干,他们的命运,只有一个——邵勇前脚离开,他们后脚被扫地出门。厂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干到今天,有他们的心血,就这么离开了,他们舍不得。他们相信邵勇心里,不会像面上这么无所谓。

“一个和尚一个姓,一个寺庙一个令。这次是转给个人经营,不用想都知道,换谁也不会用咱们,谁不用自己直近人?”

家有说话有气无力,没精打采,打了个哈欠。他一想到,要离开钢厂,出去找工作,就浑身没劲儿。

“真羡慕文明啊!这小子好命,回村里当了村长,不用像我们这样糟心!”

柱子想试探出邵勇的心思,嘴上抱怨,眼睛瞄着邵勇,察言观色。

“邵厂长,我来南大洋一晃五年了,之前也走过几个厂子,干得都没有和你干这么顺心。我是哪号人?不说,你也知道。也算知根知底。我打开天窗说亮话——你把厂子转过来。我愿意跟着你干!”

贾大拿竹筒倒豆子,哗啦响。他不像家有、柱子和栓子,跟邵勇从小玩到大,没有血缘,却情同手足;说话留有余地,以示尊重。他就是程咬金的性情,有话喜欢直说,不这样能把他憋死。

邵勇认真听着,没有表态。转制钢厂可不是上嘴唇碰下嘴唇这么简单。他心里默默盘算过,现在拿不准的有两块儿:一块是价格,一块是人心。

听说这三二天,转制的方案就会公布。转制需要钱。钱是硬头货。虽说钱是王八蛋,花了再去赚。金钱不是万能的,可没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一分钱憋倒英雄汉。这样的滋味,南大洋人都有体会。

厂里的弟兄不隔心,愿意跟自己干,让他非常欣慰。可还有一块儿。厂里用着村民一百多万的集资款,利息比信用社略高。

过去,厂子是集体的,村民扣大棚、卖肥猪,有了钱,就零钱凑整钱,存到厂里。如果转制给个人,乡亲们还会不会相信自己啊?如果出现挤兑,自己拿什么兑现?

可面对兄弟们期待的目光,邵勇不能就这么一言不发,他清楚全厂职工,都等着一颗定心丸,可越是这样,他越要稳准,不能把事儿办得秃了反障,坑了全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