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泡泡中文
泡泡中文Paozw.com

议政殿内鸦雀无声许久,光风霁月的殷相合上奏折,面上浮现笑意,只见他环视群臣,道:“方才进殿时听诸位同僚论声这般激烈,介林还诧异于是什么样的奏折,能在这议政殿中掀起这般大的风浪,如今逐字读去,只觉实在是伟义。想必诸位也是同介林一样的想法吧?”

朝臣们几乎同时张开了嘴想要反驳他这话,却不约而同的望向坐在龙椅上的崇文帝。

崇文帝眼底含笑,赞许的看着殷介林的背影,仿佛看到了救命稻草。他与介林一同长大,这默契非比寻常,他无比感激殷介林赶到今日朝会上,以一种毫不知情的轻松姿态替他解决了一大难题。

关于世家权衡和百姓心声的事一旦被摆在明面上,无论什么决定,由一国之君来做,都显得强差人意,世家贵族是君王的矛和盾,是刺向君王的剑刃,也是保护君王的最后一道关。而百姓则是国之根本,是一个王朝想要存在就必须珍爱的宝贝,价值甚至远胜大梁至宝麒麟木,若没有百姓,王朝将覆灭,若百姓没有了希望,那就相当于一个王朝穷途末路。

世家会反,百姓也会反,但改革科举制,对于世家来说只是削去臂膀,却能赐予大梁数万百姓后代无限生机。世家也是从百姓中培养的,不听话的世家,随便找个理由就能从上京除名,身为一国之君,他可以扶持无数个世家,却绝对不能失了民心。

权衡过后,崇文帝果断倒向了支持改革科举制的阵营。

满朝文武看着自家陛下颇为欣慰的望着殷介林的背影,一下子就明白了他心里在想什么。

在陛下没有展现出支持神色之前,他们自然敢大肆打压欺负尚书副使,可现在不光在朝野中说一不二的殷相夸了尚书副使这奏章伟义,连崇文帝都面露赞许。

他们还敢说什么?

徐三津心中微喜,见周围的同僚表情复杂迟疑,他鼓足勇气向前一步,拱手回着殷介林的问话:“殷相所言极是,初闻尚书副使这一奏折时,便觉此间大义,如今大梁富安盛世,世家发荣,臣在坊间查案的时候却总听得百姓言子女无路,若是改革科举,依照尚书副使奏折中这法子,让百姓参与三试,而世家公子们则另立学监,由学府考核,确实公平许多。”

殷介林朝他看过来,这是入朝为官这么久,两人头一次在议政殿上搭了话。

面前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子官居大理寺卿,与他、梅承庭和那总是臭脸并且内心蛮阴险的裘南雁并称“四大重臣”,只是不同于梅承庭和裘南雁的针锋相对,徐三津在某种程度上与他有些相似——

比如他们都只专注于自己手中的政事,很少在朝中主动发表意见,也从来都不会呈递奏折文章。

说白了就是当官当的非常守本分,不张扬也不招惹是非。

朝中臣子与臣子间也常有联结的勾当,彼此结盟明里暗里应对那些于他们不利的人或事,这是少有人搬到明面上来说的秘密。但一向最擅长制衡术的崇文帝怎么会任由朝臣的势力在他眼皮子底下发酵?故,前些时候,崇文帝曾派殷介林与梅承庭私下彻查朝中官员联结的证据,想要将这些东西牢牢把控在手中,然后彻底将他们牵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