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泡泡中文
泡泡中文Paozw.com
泡泡中文 > 综合其他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316章 伟大思想

第316章 伟大思想

“嘿嘿……明年夏税开征还未完成分拆的,咱会让他们知道,什么叫阶梯性收税。”

“这么一想,咱反倒希望他们不要分拆了。”

对于他的恶趣味,大家就当没看到。

都忙得团团转,谁有空陪他闹啊。

陈景恪自己也是忙的脚不沾地。

除了参与各种政策的制定,他还要重新梳理自己的改革计划。

上辈子他只是个普通医生,穿越后靠着超前的知识勉强站稳了脚跟。

然后通过恶补知识,总算是勉强能应付当前的各种事务了。

但对于如何打造一个时代,他依然没有成熟的想法。

最开始他以为,进行制度变革,发展生产力、建工厂、搞工业化就能成功。

随着对政治的了解越来越深,他才发现自己太天真了。

构建新时代,远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

然后他就迷茫了。

他知道自己的变革有问题,却不知道问题在哪。

直到司法独立失败,才让他陡然明白过来。

他的变革缺了最重要的东西,思想。

为什么司法独立会失败?

因为当前的道德标准是儒家思想确立的,而律法又是根据道德标准来制定的。

说白了,此时国家运转的底层逻辑,是儒家思想提供的。

不改变这一点,司法就永远无法独立。

至于用工业化倒逼儒家变革,这个计划也很难实现。

工业化不是建工厂那么简单。

前世直到二十一世纪,依然有很多国家,停留在工业化的门槛之外,就是最好的证明。

工业化,需要相应的思想做指引才能完成。

如果将工业化比作是一台电脑,工厂是电脑的硬件,思想就是软件。

没有思想的工业化,就像是没有软件的电脑,就是一块电子垃圾。

指望一块电子垃圾倒逼儒家进步,多少有点缘木求鱼的感觉了。

同理,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一个伟大的思想做动力驱动。

否则,往往会人亡政息。

只有用思想武装起来的集团,才能自发运转,不因人而变。

也只有伟大的思想,才能构建出一个伟大的帝国。

否则,他所谓的帝国时代,永远都无法实现。

最多重走一遍英国的殖民道路。

明白了这一点,他终于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了。

不,准确的说,他终于摸到了门槛。

可门后的道路是什么样子的,又该如何走,暂时还没有头绪。

说的直白点,他不知道那个伟大的思想该如何构建。

现在他就是在思考这个问题。

太阳的思想自然伟大,可不适应这个时代。

直接照搬,后果是毁灭性的。

要构建符合时代的伟大思想,就必须先了解这个时代。

同时还要专研诸子百家的思想,以求从中汲取到养分。

不过他有个别人都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作为穿越者,他能跳出时代看问题。

更何况,他脑海里已经有一个伟大思想做参考。

更容易找到适合的道路。

但也只是相对其他人来说更容易,真正想要做到这一步,非常难。

除此之外,李善长也经常来找他讨论‘法治’。

自从听到法治这个概念,李善长就好像是看到了一扇新的大门,每天都有无数的新想法冒出。

在他看来,最能理解自己想法的,自然就是陈景恪。

所以,每当有了新的灵感,都会找他来讨论。

陈景恪也乐于见到这种情况,让他自己完善法治思想,是很难的。

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那个时间。

李善长是这个时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他能根据法家思想,完善法治概念。

那可就太好了。

为什么一定要用法家思想,来完善法治概念呢?

很简单,尊古习俗。

凭空出现的新思想,是很难被人接受的。

在前人的思想上推陈出新,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至于李善长热衷此事的原因,自然和三不朽有关。

立功立德立言。

立功他做到了,大明开国第一功勋。

立德……他有自知之明,这辈子和德是沾不上边了。

那就只剩下立言了。

以前他没那个机会,虽然对法家思想研究很深,可并没有能推陈出新。

陈景恪的一句‘法治’点醒了他。

不需要全面解析法家思想,只要针对某一个方面进行突破,也是一样的。

根据‘信赏必罚,以辅礼制’,发展出法治思想,和儒家的人治相对立。

然后用‘法治’思想武装司法系统,让整个司法系统变成自己的门徒。

不就完成立言了吗?

当然,他很清楚自己占了陈景恪的便宜,一开始还不好意思这么做。

陈景恪就通过马皇后,向他转达了自己的意思。

法治思想虽然是我提出的,但思想不受限制,谁都有权力去完善。

只要承认我是这个概念的创立者就行。

言外之意就是,我是创立者,你是完善者。

李善长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对于陈景恪的气量,发自内心的敬佩。

他找陈景恪讨论灵感,也不全是为了交流。

还有个原因,就是增加陈景恪的参与度。

这样他就可以对外说,这新思想是我们两人一起完善的。

陈景恪有那个肚量,我也不能当小人。

这就是他的想法。

对于陈景恪来说,和李善长交流,也大大增长了他对法家思想的了解。

对于他构建心目中的‘伟大思想’,有着极大的帮助。

就在陈景恪忙碌的时候,边关又一个情报传来。

晋王和燕王即将凯旋,大约在八月份到达洛阳。

为了迎接两个儿子归来,也为了彰显大明的武德充沛,朱元璋命令礼部制定了高规格的迎接仪式。

非但如此,他还命人翻修了洛阳宫。

才刚刚入住没几年的新宫殿群,竟然就要翻修,自然遭到了群臣的反对。

但老朱一意孤行,必须翻修。

咱平日里那么节俭,偶尔奢侈一把怎么了?

就连马皇后都出面,说满足一下皇帝这个小要求吧。

群臣这才不情不愿的同意。

只有极少数人才知道,他翻修洛阳宫的真正目的,是为朱标登基做准备。

就在群臣为两位亲王凯旋做准备的时候,周王朱橚低调的进入了洛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