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泡泡中文
泡泡中文Paozw.com
泡泡中文 > 综合其他 > 我大清人憎狗厌于是选择美洲入关 > 手指要固定两天!(我买的语音输入还没到!)

手指要固定两天!(我买的语音输入还没到!)

放在今天战列舰是失败的,谁造一条谁被笑话一辈子,但是我们往回退一百年,在航母之前的日德兰海战中,谁是真正主力?即使在航母已经大有取代战列舰的趋势时,海军强国如美日英无不建造战列舰,在这段时间内,战列舰失败吗?显然不,如果其失败又怎能得到各国如此重视呢?

再就题主观点说几句

“战列舰精度极差,射程只有40km”

但凡对这个距离有点感知的,都不会说出这话吧。海上一个大波浪,别的主炮射击造成的影响,飞到三四十公里以后会扩大成什么样呢,造就了其精度肯定不能做到指哪打哪。而这射程在属于战列舰的时代是完全足够的。

“杀伤范围小,挖个15米以外战壕,里面的人毫发无损”

第一,就算只有15m的有效伤害,半径15米弹坑啥概念,小半个足球场杀伤范围差不多了吧。炮兵为啥叫陆战之王,几门一百毫米出头的榴弹炮组成的阵地能压的多少人抬不起头。那现在是小半个足球场的地方直接蒸发,更别说有弹片,冲击波等等。

第二,也是我最不能理解的。请问如何避开炮弹落点挖战壕呢?间隔30米的战壕只能防御一颗落在正中央的炮弹,稍稍偏一点就去世。照这个逻辑,氢弹有效杀伤范围20公里,那我们把城市之间间隔拉到四五十公里,是不是免疫氢弹了呢?或者说看到炮弹发射以后,考虑风速风向湿度等等影响神算出落点,然后在一分钟内挖出环绕一圈的战壕呢?

“雷达不会因为高了十几米效果好多少”

可以去问一下所罗门海战大放异彩的华盛顿号同学,或者问一下被偷袭的雾岛同学。知乎传统: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显然题主对这方面了解就比较有限辽。

“几百米的舰体容易被侦查”

没错,战列舰大的确实显眼,那话说回来当今的航母不也是大几百米的吗?这点战列舰并不占劣势,而且在航母出现前,你看到百里开外一条战列舰慢悠悠开过去,你怎么打它呢,游过去打?

“平白无故少了很多防御”

???难道不扭一下你的装甲会不见吗,战列舰之间对决一般都是诚信对炮或者猫追老鼠。这个缺点在对方战列舰前等于没有。

“价格从头到尾全世界造不了几艘”

这就更让我看不懂了,就拿美帝来说,BB-64康斯威星是美国最后一艘完工的战列舰。光是美国前面有63艘呢,更别提还有日不落帝国和德二在一战中疯狂的战列/战巡建造数量。德三四条添个数,本子二战中也有14条,法国意大利也有不能忽略的数量,其他如苏联沙俄,奥匈帝国,南美abc这种比较混的我就了解不多了。请问一共造的数有没有达到你所说的几艘呢?

“战绩上只能打打同行”

题主只关注了战列舰之间有显著战果的战役,我说厌战手撕驱逐舰队,沙恩格奈猎杀航妈,声望吓沉斯佩,某某船(太多了)炮轰滩头,这不都是战绩吗。

“被飞机吊着打”

看到大和武藏被飞机折磨致死,就断定战列舰被飞机吊着打,那怎么没见后期日本飞机疯狂击沉美国战列舰呢。就二战而言,掌握了制空权的战列舰可以说是不可抵挡,没能掌握制空权那一方当然被飞机吊着打。

“要塞岸炮也能随便挡住它”

举个例子,诺曼底登陆中德军炮兵阵地大量装备的155mm炮,就是战列舰上副炮的水平,怎能对战列舰本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呢?况且对比一下口径,三四百毫米对上一百来毫米,未免太过随便了。

讲个笑话:

诺曼底登陆炮击结束后,柏林总部传令各炮兵阵地,如果出现减员需要支援就向总部汇报,结果从始至终没一个人汇报。总部十分满意,看来岸防要塞随随便便就顶住了战列舰的炮击呢。

最后提一嘴,如果有人认为战列舰在今天仍然有着与过去相同的作用和功效的话,那未免有些荒谬了。但是我们也没法预测将来的发展,太空战列舰船体大能量足,生态循环有保障,没准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呢。

再回到战列舰粉丝上,钢铁巨炮雄伟体型是很容易让男人为之心动的,所以出现很多战列舰的粉丝是很正常的呀。

看到题主自问自答所说的,八佰咱也没看,我只知道侵华日军海军旗舰是出云号装甲巡洋舰(很老的船),另有高雄级爱宕号,这两者都很难被称作战列舰吧。

没想到这个问题大家还在看,那我根据评论区纠正一下

按唯战果论来说,那二战里战列舰强度排名如下

1.俾斯麦:秒杀四万七千吨胡德老爷

2.约克公爵:把沙恩撵着打,单杀之

3.华盛顿:偷袭!我(雾岛)六十九岁的老同志

3(倒数)提尔皮茨:天天宅,一点战绩都没

2(倒数)衣阿华4姐妹:航母的打工人罢了

1(倒数)带和:大和旅馆针不戳

先说比较积极的方面:题主指出了战列舰至少是过时的武器平台,在未来重新投入战争当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点是正确的。

比较消极的方面就很多了:

第一点是忽略了武器的演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战列舰主要的活跃时间如果从无畏算到大和,基本是一战二战期间。题主说的“被飞机血虐”的情况其实在战列舰存在的相当时间内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在太平洋战争早期,双方都已经意识到航空母舰的重要性的情况下,美国人仍然饱受铁棍鱼雷低可靠性的影响,比如中途岛战役,美军的鱼雷轰炸机群就基本没有战果

第二点是忽略了评价一个武器要看他所处的时代,比如我也可以说“弓箭明明是极其失败的武器系统,为什么还会有粉丝”,哦对了,说到底评价武器用“粉丝”这个词也是很幼稚的,因为“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是分开来看的。一个人是战列舰的“粉丝”,那么他在意的往往是审美上的享受(谁会喜欢一个大平板船呢)而如果一个人在意的是使用价值,他自然就意识到战列舰在他的时代自有其存在的意义,而不会发此一问。

战列舰诚信对炮的战术已经在风帆战列舰时期被反复论证过,而各式轰炸机和战斗机在战列舰存在的时代还只是新生事物,是未经论证、未经应用的,而且作战效率也还有限。何况海军军备竞赛从一战就已经开始,大量资源都已经投入到战列舰上,战列舰已经成为绝对主力。你不可能指望那时候的海军能够在飞机的用途还只是侦查和丢手榴弹的时候就意识到“战列舰是极其失败的武器系统”,何况从事实上来说也不是。

第三点是缺乏辩证的眼光,战列舰最终被淘汰这个事实不假,但是在他的时代一条战列舰可以对敌人构成巨大威胁。

举例来说,光荣,作为题主很喜欢的航母的其中之一,就是被沙恩霍斯特号击沉的,后者甚至只不过是一条战列巡洋舰。战列舰在高效移除八英寸小鬼和各种吨位比他小的舰艇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战列舰自身因其良好的防护也能很好胜任防空平台的作用,在一战二战的这段时间,由于陆空协调尚不成熟,战列舰也是优秀的对地火力支援平台。各国海军面临的情况更是不同,比如你可以问问破交战需求旺盛而航空兵力量薄弱的德三海军愿不愿意拿俾斯麦和提尔比茨换两条齐柏林(which在本世界线唯一的一条还在船台上呆着)

最后是很有些中二气息,觉得我比海军懂海军。所有认为“因为xx打不过yy,所以xx根本就不用存在”的想法都是斗兽棋。在斗兽棋思路下会产生很多似是而非的结论,并且对事实缺乏解释力。二战期间各参战国不知道爆了多少小学生(弗莱彻级:你报我身份证号得了),印象里小学生在吹雪级以前都没有统一火控,遇到巡洋基本白给,那么小学生都是“极其失败的武器平台”,巡洋也一样,碰到战列舰都是白给,“极其失败的武器平台”。有时候战列舰管子粗一些都压人一头(假纳尔逊吓走真沙恩)所以管子不到460的战列舰都是“极其失败的武器平台”。那二战直接航母互殴就完事了?各国海军都是二货、傻瓜、凯子?

1.射程只有40km,更不用说精度极差,一轮齐射能打中一发相同大小的目标就大吹特吹。

大多战列舰的有效射程可连有40km都没。要知道大和的最大射程“只有”42km(91式穿甲弹,45o),衣阿华mk7型炮的射程更是“只有”38km(mk8穿甲弹,45o),改装衣阿华这里就不提了。而战列舰最远命中纪录是多少呢?厌战号的26400码,大约24.1km。

置于精度嘛,确实玄学一点,不过这不妨碍其射击数来增加命中数(伊拉克战争中仅衣阿华和威斯康星就打了1200炮),而且近失弹也有伤害的不是吗。

具体参考这个问题。

战列舰主炮命中率如何?76关注· 20回答问题

中近距离:在10-15公里,能有5%—8%的命中率,9门主炮每2-3轮齐射就能命中1发。

中远距离:在 18-25公里,大约有3%的命中率,大约每3-4轮齐射,能命中1发的概率。

远距离:在 30-35公里,实战命中率预计在1%,每10轮齐射才勉强能命中1发。

2.杀伤上一发炮弹只能炸出15米的坑,那意思是只要给个铁锹挖个战壕避开弹片爆炸范围外15米外就算无防护也绝对死不了,普通人平均能活过25轮齐射。

别的我不知道,但你这普通人平均能活过25轮齐射的数据是哪里来的,愿闻其详。

(伊拉克炮兵阵地表示强烈谴责)

至于这15m的杀伤范围……你知道地雷吗?美国M18A1型反步兵地雷的爆炸杀伤范围包括前方50米,以60度广角的扇形范围扩散;而高度则为2到2.4米,其钢珠的最远射程可达250米。难道你以为炮弹不被炸中就没伤害了?冲击波,破片给你恰掉了?

要知道M18A1型的战斗装药也才0.7kg,而衣阿华炮弹战斗部装药有35—52千克。

3.侦察上带不了几架侦察机。目视的话看海面很勉强,雷达也不会因为高了十几米效果好多少,反而几百米的舰体容易被对手侦察。

战列舰最大交战距离不超过30km,一般在20km左右甚至更近。就像一位答主说的:你发现了又能怎样,游过去打啊。

侦察机但凡有一架就够了,实在不够也可以靠陆基或者航母的战机来凑,因为战列舰舰载机的主要作用是辅助火控。

而当时的对海雷达探测舰船的距离也不会大于40km,大多只有30km左右。

我们来看看苏里高海峡海战局势图。

纬度一度大约111km

战场很广阔,侦查靠战列舰舰载机可完不成,靠单艘战列舰的雷达也难以胜任。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俾斯麦是怎么沉的。

5月24日5时,德军舰队准备离开丹麦海峡,欧根亲王号的声纳探测到在左舷处有2艘未判明舰只。英军率先攻击,德军反击,俾斯麦击沉胡德。

此后英军派胜利号上的战机紧盯俾斯麦,随后欧根亲王号继续前进,进入大西洋,俾斯麦号则转向前往法国圣纳泽尔以修理损伤。其后英国人差点失去了同俾斯麦号的接触,但舰长吕特晏斯的错误决定(吕特晏斯以为英军仍然知道他在哪里,所以向本土发了电报,该电报被英军截获)使英军再次发现了俾斯麦号。

1941年5月24日和5月26日,从英国航空母舰上起飞的剑鱼式攻击机两次空袭了俾斯麦号。26日的空袭中击毁了俾斯麦的操作舵并损坏了螺旋桨。

27日,俾斯麦被围歼于布雷斯特以西。

所以侦查员靠的是航母舰载机,情报也起作用。让战列舰一个人承担侦查突击防御所有任务?脑子坏了伐。

4.机动上转弯非常困难,机动后要重新修正诸元也让它大多数时候只能站撸,平白无故少了很多防御。

谁跟你说战列舰只能战撸了。参考这个问题:

知乎用户:战舰运动时能够开炮吗?43赞同· 11评论回答

改用一下

@吴联辉

的答案。

厌战号,地中海,24千米,命中意大利凯撒号战列舰,最远战列舰之间动对动命中纪录。

西弗吉尼亚号,苏里高海峡,21千米,雷达引导,动对动,夜战炮击山城号,观测到命中

沙恩霍斯特号,北海,恶劣海况,24千命中光荣号航空母舰。

平白无故少了很多防御……你这又是哪里来的。战列舰装甲当摆设的吗,要是装甲不能防炮弹,要装甲干什么(=_=)。大和标准排水量65000t,装甲总重21266t,占了总重的32.7%。

还有美国黄蜂和突击者,这俩航母不用停吧。黄蜂服役时航速29.5节,改装后31节;突击者改装后29.5节,速度也还过得去对吧。看看这俩一个轻装甲一个没装甲什么下场。黄蜂1942年6月调往太平洋,9月就给潜艇击沉。突击者更是连太平洋战场都不敢去,自始至终都在欧洲打杂。

5.价格上从头到尾全世界也造不了几艘。

光就生产了65艘。这里给点一下别的国家的。(这里数据比较杂,标准也不一样,所有我就把链接发出来你们自己看一下)

日本:33艘

日本历史上共建造过多少艘战列舰?其中在二战中建造几艘?

英国:118艘(其中53艘前无畏舰)

介绍英国在一战和二战有多少战列舰有明确说明就可以

俄国:29艘(其中22艘是前无畏舰)

俄罗斯(包括苏联),历史上建造哪些比较有名的战列舰?

奥匈帝国:17艘(其中10艘前无畏舰)

曾经强大的奥匈帝国海军是如何消失的?

德国:48艘(其中24艘是前无畏舰,还有13艘战巡)

北海困兽--德国战列舰一览(超无畏舰和高速战列舰)

(以下找不到别的资料,套用一下总览)

法国:35艘(其中24艘是前无畏舰)

西班牙:3艘

阿根廷:2艘

巴西:2艘

奥斯曼土耳其:1艘

智利:1艘

总览:【科普】人类历史上一共造过多少战列舰(←有严重数据错误)

6.战绩上只能打打同行,面对其他对手几乎没啥拿得出手的战绩,被飞机吊着打,要塞岸防炮也能随便挡住它。

“只能”打打同行……在航母之前有哪个比战列舰强的海军舰艇,哪怕是航母出现之后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海上霸主。

面对其他对手几乎没啥拿的出手的战纪……这还真没错,谁会记得那场小小的纳尔维克战役呢(o﹃o)。

纳尔维克战役

被飞机吊着打……直到美国第九次舰队演习,世界才真正重视起海军航空兵的发展来,要知道美国1922年才造出第一艘航空母舰。那时不论是陆基飞机还是舰载机的性能都着实令人堪忧,更别说航弹与航空鱼雷的性能根本无法对战列舰造成有效杀伤(事实上,二战中美军航空鱼雷仍有变成棍子的危险)。

这种情况直到二战爆发前夕才有所改观,舰载机真正超越战列舰则是在珍珠港事件之后的事了。

要塞岸防炮也能随手挡住它……不知道题主有没有听过早期俄罗斯铁甲舰和土耳其炮台对轰半小时的事,现在我也找不到资料了。我们来说点实际的事——黄海海战怎么输的忘啦?什么?北洋实力不行?日本登陆上海呢?什么?民国也不行?冲绳登陆战总行吧。什么?冲绳主要是飞机炸的?那诺曼底大登陆总可以了吧。是登陆部队强?可拉倒吧。

你见过哪个陆基炮台的火力投送效率能超过战列了。

不断变化的经济条件促成了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和经验,并与之协同作用。即使在英属北美洲的那些生活沿着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的道路继续存在的地方——在渔业社区、农场和野牛猎人中间——社会也在发生变化。

出现了技术创新,北大西洋周围正在发生人口爆炸。其中一些变化来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夹在其中的人无法看到它们。以威廉·里昂·麦肯齐为例。 1830年代,他在多伦多街头为争取更大的民主权利而斗争。

麦肯齐所在的城市——一个典型的英属北美主要城镇的商业中心,如果比大多数城镇大一点的话——正在经历一场混乱而复杂的重生。

城市正在寻找一条长长的增长曲线的山峰,这条曲线将持续一个多世纪,并将把城市居民变成麦肯齐几乎认不出的选民。就在他的政治生涯达到顶峰时,他所代表的受压迫的多数人正在成为他们自己城镇中的少数人。

这个城市化的新时代是由移民和农村遗弃提供的,并由煤炭和蒸汽点燃。社会的理想成员,被认为是独立的地主和自耕农,正在被事件和新社会所取代。本章探讨了 19世纪中叶发生的一些重大社会变革。

这一时期——蒸汽时代的黎明——也是 20世纪现代性的试验场。城市、工人阶级社区、劳工组织、性别问题、环境恶化以及公共卫生和福利都是人们谈论和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 1860年代临近的时候。

本章介绍了 19世纪社会历史学家关注的一些问题。它还介绍了学术史中采用的一些方法。

一、人口统计

有关人口特征和行为的详细记录保存在旧制度下,但在 19世纪,进行定期人口普查所必需的官僚机构出现了。这些年(如今天)产生的总计反映了人口普查员和登记机构的能力和能力。

出生和死亡通常只在教区一级登记,人口普查员必须步行完成工作,并不总是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因为担心被调查意味着被征税),人们有时只是撒谎。然而,从广义上讲,我们知道在 1820年代到 1850年代初期,除西海岸以外的每个殖民地的人口都显着增加。

纽芬兰和下加拿大翻了一番;新斯科舍省的表现略好于此。新不伦瑞克省和 PEI增长了三倍,上加拿大(加拿大西部)增长了六倍。在这些殖民地中的每一个中,居住在资源开采区的男性多于女性,但除此之外,性别比例相对平均。

(从 1858年开始,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情况就不是这样了,当时淘金热改变了人口结构。)请参阅表 10.1,了解按地区划分的最早人口普查计数的详细信息。

二、死亡率

生育率、迁移和死亡率是控制人口增长或减少的三个因素。从 19世纪初开始,北大西洋周围的死亡率开始长期下降。这在英属北美并没有立即显现出来,那里的粗死亡率(CDR)只是不规则地向下移动。

这种相反的趋势可能是因为那是一个城市化时期,城市的死亡率普遍较高。例如,有证据表明,下加拿大农村地区的预期寿命正在提高,而蒙特利尔的数字则扭曲了整个殖民地的模式。 1821-30年,下加拿大的 CDR为 25.86‰;蒙特利尔是 44.30。

二十年后,这个数字分别是 22.99和 51.1。情况在 1850年代有所改善,但 CDR在联邦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内反弹。19世纪的死亡率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婴儿期的生存困难。生命的前五年充满危险。

在供水不稳定的地方——也就是说,在大多数城镇和城市——婴儿很容易感染循环系统中的各种细菌并遭受(通常是致命的)腹泻。对于 1851年出生的孩子,出生时的预期寿命为 43岁(也就是说,大约是今天的一半)。但如果他或她能活到 15岁,就更有可能活得更久。

与分娩有关的风险也影响了女性死亡率。1801年出生的女孩中有三分之二成年,但只有不到一半的原始队列活到45岁,她们在中间25年面临的最大风险是怀孕。

在19世纪,由于高度传染性和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出现了几次死亡率高峰。其中最重要的是霍乱。加拿大在1832年,1834年,1849年,1851年和1854年经历了流行病。每一个都始于魁北克市,在那里,载有霍乱的移民船只首先进入港口;大多数流行病都向上游蔓延并进入五大湖。

最糟糕的一年- 1832年-在蒙特利尔见证了大约2,000人死亡,当时这个城市大约有32,000人。也就是说,每16个蒙特利尔人中就有一个死于霍乱。

这些数字已经足够可怕了,但疾病本身却要可怕得多。加拿大疾病流行历史学家迈克尔·布利斯(Michael Bliss)描述了这种疾病:

当霍乱袭击一个社区时,发生了噩梦般的事件。显然正常和健康的人会开始不受控制地呕吐和排便,有时在工作或街上。腐烂的液体从被痉挛和痉挛折磨的身体中倒出。

脱水导致眼睛陷入眼眶,皮肤皱纹和枯萎,声音变得低沉沙哑。随着毛细血管破裂,身体变成黑色和蓝色。超过一半的受害者在一两天内死亡,有时只在几个小时内死亡。有时尸体会喷出毒药,老化,枯萎,死亡,似乎在几分钟内,就像今天的恐怖电影一样。

在本世纪上半叶,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是什幺导致了流行病。因此,似乎没有什幺紧迫性来处理开放的下水道,污染的供水,任何殖民城市的大量马匹(及其粪便和尿液),以及屠夫在街上屠宰肉牛和其他动物(因此到处都是血流)。

公共卫生是一个令人关切的问题,但还不是一个政策领域。人们留下了对未知的恐惧,确信霍乱或其他令人讨厌的流行病会卷土重来,并相信它很可能会由移民带来-没有人对此做太多事情。

三、生育率和结婚率

按照 21世纪的标准,整个殖民地的生育率非常高。有趣的是,人们会发现许多有八到十几个孩子的家庭。当然,女性早婚并足月怀孕六次或更多次并不罕见。然而,婴儿死亡率也很高。

对维多利亚时代两个主要家庭(一个在红河,另一个在爱德华王子岛)的比较研究表明,前者生育了“至少 13个孩子”,而后 8个,其中只有 4个能活出童年。

当然,对于农家来说,孩子是劳动力和保障的来源:他们从小就构成了劳动力,在没有养老金和社会福利的时代,他们依赖于抚养年迈的父母。在早期的城镇中,孩子们也在增加家庭工资方面发挥了作用。

在上世纪中叶的温哥华岛煤田,一位熟练的矿工带着两三个八岁以上的儿子进入矿井,收入可以翻倍。但模式比这更复杂。例如,在 19世纪中叶的汉密尔顿,女性初婚的平均年龄约为 22岁。

只有四分之一的女性人口在 20岁之前结婚,尽管近四分之三的人在 25岁时结婚。这表明婚内生育的开始显着延迟,以至于生育率( 15岁以下儿童人数除以 15至 45岁妇女人数)为 2.3至 2.9。

爱尔兰天主教妇女打破了高生育率的陈规定型观念,占据了中间范围:每个妇女大约 2.5个孩子。天主教女性确实倾向于更早结婚,因此比同时代的新教女性更早生育。

然而,在英属北美洲,一种突显的模式是婚姻的普遍性:在每 100名女性大约有 96名男性的人口中,1832年至 1866年期间出生的女性的结婚率(结婚率)在这个范围内88%至 91%。

这对生育的故事很重要,因为殖民地法律特别惩罚婚外性行为。对生育率的影响较小,但表明男性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获得经济立足点,男性的初婚年龄很高并且越来越高。 1851年,加拿大省约为 26岁,10年后接近 27岁(新斯科舍省为 28.8岁)。

刚成立联邦后,男性的平均结婚年龄在新斯科舍省为 29.4岁,在新不伦瑞克省为 28.8岁,在魁北克省为 26.9岁,在安大略省为 28.4岁。从这些数字可以明显看出推迟结婚的趋势。更大的生育率模式值得注意。

联邦成立前一个世纪,法属加拿大的人口每 25年翻一番,完全遵循马尔萨斯人口自然增长模型。请记住,这种增长是在没有大量移民进入法语社区的情况下发生的——以及大量移民,尤其是新英格兰。

这种增长是由高结婚率维持的,至少到 1820年是这样。当时,土地供应危机降低了下加拿大许多年轻人结婚的可能性。

自愿家庭规模限制,或者我们通俗地称之为节育,在联邦之前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很小,直到很久以后才在法属加拿大。1851年,每名妇女的总生育率为7.02,每100名20至44岁的妇女中有120.3名五岁以下的孩子。

到20世纪末,这个最后的比例下降到每100人中有40人。我们知道,妇女第一次生育的平均年龄为25.4岁,最后一次生育的平均年龄为35岁。每个已婚妇女生育六到七个孩子,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妇女在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之间度过的那些年要幺怀孕,要幺与新生儿搏斗。

从长期来看,高生育率正在消退。1811年,下加拿大的粗出生率(CBR)接近每1000人60人,到1861年下降到45人左右。在本世纪中叶,这似乎是一个显着的下降,但事后看来,我们可以看到英属北美正在与西欧和美国正在进行的生育率转型同步前进。

直到1930年代,加拿大CBR将继续下降,几乎没有逆转(尽管魁北克比加拿大英语更多)。事实上,加拿大目前低于更替水平的生育率不亚于这一两个世纪以来的趋势的结果。

四、移民

从 1783年到 1812年,英属北美移民的最重要来源是美国。跨越边界的移动很容易,东道社区在下加拿大以外的地方,在其口音和价值观上绝大多数是北美人,而且越来越多。这场战争以 1812年战争结束。

1815年之后,英属北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英国化。来自不列颠群岛的移民是大西洋殖民地定居者的最大单一来源,这一事实将他们的社会与这些年的加拿大社会区分开来。

本世纪初,在塞尔柯克勋爵的带领下,苏格兰定居者来到爱德华王子岛开垦农场,随后的岁月里,许多其他人也纷纷效仿。这些人大多是高地苏格兰人,通过被称为“清除”的过程从他们祖传的农田中搬走。紧随其后的是爱尔兰移民,到 1850年,他们在殖民地人口中占很大比例。

五、爱尔兰移民

爱尔兰在19世纪产生了所有欧洲国家中最大的移民潮。这种现象通常只与爱尔兰饥荒有关,即1840年代后期遭受家园的马铃薯饥荒造成的数百万难民。然而,爱尔兰人向英属北美的移民开始得更早。

在拿破仑战争垂死的日子里,爱尔兰移民开始大量抵达东海岸港口。纽卡斯尔、查塔姆和米拉米奇等城镇在 1820年之前有数百人抵达。并非所有人都是天主教徒,但几乎所有人在经济上都处于边缘地位。

爱尔兰新教徒和同时抵达的天主教徒之间的宗派敌意很快蔓延到更多的东道国人口。

更多的爱尔兰移民往往时机不对,东道国社区的接待充其量是沉默的,最坏的情况是充满敌意的。拿破仑战争后的岁月见证了不列颠群岛许多地区的经济衰退,包括爱尔兰。

六、作者观点

在 1820年代,随着农业前沿在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东部乡镇的发展,爱尔兰移民到来了。其中一些人有足够的钱来做这件事。然而,在 1830年代,紧随其后的是为逃离家乡更加艰苦的贫困乡下男女。

他们绝大多数是天主教徒,大量抵达圣劳伦斯,乘客死亡率很高。 1832年 6月,爱尔兰移民在卡里克号上带来了一名隐藏的乘客:霍乱。在英国造成数万人死亡后,这种疾病在魁北克市上岸,并迅速蔓延到蒙特利尔,然后蔓延到上加拿大。

超过9,000名加拿大人-上层和下层-死亡,最大的集中在蒙特利尔。霍乱与人类排泄物有关,当时,城镇的下水道开发得很差;通常的做法是将污水桶倒入街道,在那里它与大量的马粪混合在一起。

小结

爱尔兰人-贫穷,几乎立即被当地人回避-发现自己在排水更差的棚户区或检疫设施(特别是在格罗斯岛),那里的卫生条件令人震惊。结果,爱尔兰移民自己大量死亡。

霍乱流行的另一个后果是社会和政治动荡,这在下加拿大尤其严重,对英国消灭天主教加拿大人口的阴谋的恐惧代代相传。爱尔兰人只是英国人蔑视加拿大人的工具吗?当时很多人都这幺认为。

因此,爱尔兰人受到排斥和歧视,而加拿大人的神职人员和其他发言人则普遍煽动对英国人的不满。因此,霍乱流行是1830年代导致越来越多的叛乱支持的几个因素之一。

面积仅有52万平方公里的中美洲,为什么形成不了统一的国家

公元1810年到1826年,拉丁美洲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民族独立战争。在西蒙·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将领的领导下,拉美人民经过浴血奋战推翻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建立了崭新的拉美独立国家。

然而观察今天拉丁美洲的地图就会发现,拉美独立战争后的政治版图有些奇怪。这个奇怪之处在于,葡萄牙殖民地在独立后成为完整统一的巴西,而西班牙殖民地却在独立后支离破碎。

更让人有些疑惑的是,面积仅有52万平方公里的中美洲却有好几个面积不大的独立国家。最小的面积才2.1万平方公里。小小的中美洲被这几个独立国家分的是支离破碎。但是,有谁又能够想到,今天支离破碎的中美洲却在19世纪诞生了一个短命的统一国家,这个国家就是鲜为人知的中美洲联邦共和国,从宣布成立到解散,这个国家只存在十多年。

中美洲的殖民历史

中美洲位于北美洲和南美洲之间,地理位置靠近加勒比海。在巴拿马运河开通后,中美洲成为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桥梁。

中美洲的殖民和西班牙有着最直接的联系。新航路开辟之前,中美洲并非蛮荒之地。这里先后被辉煌的玛雅帝国和阿兹特克帝国统治。根据史料记载,阿兹特克帝国在数学、文字、文学、植物学、天文学、建筑学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比如,在天文学方面,阿兹特克帝国的人民根据日月运行的规律总结出历法,指导农业生产,纪录天体运行规律。他们还测算出日食和月食的时间,记录了太阳系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等行星的运行轨迹。

然而,随着殖民主义的兴起,阿兹特克帝国在西班牙殖民者的枪炮声中轰然倒塌。1519年,西班牙军队入侵阿兹特克帝国,国王蒙特祖玛二世领导当地军民进行了极其顽强地抵抗。经过反复激战,西班牙军队占领中美洲全境,并在此地设立殖民地总督区。到了后来,为了方便管理,西班牙殖民当局又在中美洲设立了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等多个省份,将统一的中美洲地区切割成一个个小块,以此来削弱当地人民的反抗。

到了拉美独立战争时期,中美洲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1821年,墨西哥宣布脱离西班牙统治而独立,中美洲5国跟着墨西哥一起独立。但独立不到一年,墨西哥政府就占领了中美洲5国。

1822年后,墨西哥国内爆发内战,中美洲5国脱离墨西哥再次独立,并于1823年夏季模仿美国,合并为新的联邦制国家,国号为“中美洲联合省”。

1824年,联合政府通过新的宪法,正式宣布成立“中美洲联邦共和国”。但好景不长,从1838年开始,中美洲5国又陆续脱离“中美洲联邦共和国”宣布独立,中美洲5国组成统一国家的尝试以失败而告终。

那么,中美洲联邦共和国为何成为仅仅存在十几年的短命共和国呢?

第一,中美洲特殊的地形让中美洲各国没法真正的统一起来。

中美洲的地形很特殊,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多火山和地震,平原占比不算多。具体说来,中美洲的主要地形是科迪勒拉山脉沿东南方向向太平洋的延伸,在中美洲地峡统一称为“中美洲山地”。

中美洲西北部海拔2500米,东南部海拔1000米,平原宽度只有20到100公里。山地高原和茂密的丛林地形将中美洲很自然地分成了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小块。从气候属性上看,中美洲多为热带雨林气候,植被多为茂密的热带雨林。

山地高原多,平原少的地形就给中美洲的历史政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中美洲各国的国界线大都以地形分界线为天然国界线。当初西班牙殖民者将中美洲地区划分成好几个省份,也是按照地形特点进行划分的。

山地高原加丛林的地理环境给中美洲形成统一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这一点,中美洲可以和美国做最为鲜明的对比,美国刚建国的时候,其范围只有阿拉巴契亚山脉东部的“建国13州”。然而,由于阿拉巴契亚山脉东部的地形为平原,各个州之间在经济上方便交流,很容易形成统一的语言、文化和市场。这就给美国独立战争后,美国形成统一的联邦制国家埋下了伏笔。

到了1775年6月15日,华盛顿将13个州的民兵统一起来,成立了美国大陆军决战英军,直至取得最终胜利。

如果美国阿拉巴契亚山脉东部的地理特点为高原山地加森林,每个州之间因为特殊的地形原因而无法在经济方面做深入交流融合,这13个州就无法形成统一的政治实体,华盛顿就没法将13个州的民兵统一起来组建大陆军,美国历史将是另一番景象。

和“建国13州”的地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美洲地形以山地高原和热带雨林被切割的支离破碎。由于地形所限,西班牙殖民地时期的中美洲各个殖民省份没法在经济上做深入的交流融合,其没法像美国“建国13洲”那样形成统一的语言、文化和市场,这就让中美洲地区缺少了建立统一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