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泡泡中文
泡泡中文Paozw.com
泡泡中文 > 综合其他 > 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 第381章 陛下你可不能学杨广

第381章 陛下你可不能学杨广

这样有商人就愿意买五十条船,或三十条船专门干这件事。

别说一百年,起码赵与芮在位几十年,你们家可以一直干下去。

不然有人买了十条船,才干一两年,朝廷把你换了,那就损失惨重,船卖出去就得折价。

这些为朝廷专门做事的商人,后面就被封为皇商,朝廷会给予各种优待,各种照顾,以鼓励商人们主动帮朝廷做事。

朝廷种种条例出来之后,愿意承包的商人非常之多,还得报名争取。

其实运一万石才赚一百多贯,利润相当之低,能运一万石粮的船运其他货物,赚的可远远不止一百多贯,这种活大多数海商都不会干。

但因为帮朝廷运粮有各种其他优待,朝廷还承诺可以承接其他工程,包括一些非军事建筑工程,都开始向商人们承包,还有朝廷特卖的商品也向商人们开放,这么多优待之下,为朝廷运粮成为一件美差事,哪怕这件事上贴钱,其他方面也能赚回来。

进入元贞二年,赵与芮召集工部官员,考虑黄河治理的事。

黄河的治理在历史上都是一大问题,南宋历史上是真没办法,那会经常打仗,蒙金宋不亦乐乎,谁都没功夫管到黄河。

靠近黄河的两淮流域,原本是宋朝粮田最多最好的地区之一,结果因黄河没什么治理,到处都是问题,损失了大量的优质粮田。

元贞二年新年过完没多久,工部尚书徐元带着一群工部官员来到选德殿。

这些官员在过去两年里一直在观察黄河,寻找治理方向和手段,也做了很多功课,今天正式向皇帝来汇报。

工部官员陈戴向皇帝汇报,黄河治理从春秋战国开始以巩堤为主,而在之前,都是以疏导为主,到汉朝时,黄河缺堤很多,主要原因是当时主河道的发育和治理不当产生的。

汉武帝元当三年,黄河在瓠子口决堤,洪水遍及十六郡,武帝派了十万民工去堵,没有成功,洪水泛滥了二十多年。

一直到元封二年,过了二十多年后,汉武帝不服,下定决心再次搞定他。

这次他动员了数万军队去干这事,还亲自到现场,又令所有官员和军将也身先士卒(官员们也背土填沟,充为民夫用),咦,这次终于搞定了。

赵与芮听到这里,不由笑了。

国人都是如此,干什么事,都得领导先上才行是吧?

汉武帝第一次只派了几个官员,带着十万民夫上阵,耗费无算,结果无功。

第二次派了大量官员,让官员先上,居然成了。

他立刻打断陈戴:“汉武帝这招可以学下。”

“凡治理黄河,相关官员,当地官员全得上,治理不好,都不要回家。”

“治理的好,就算功绩。”

工部众官员苦笑,但不得不认为,皇帝这招,或许有用。

陈戴接着又道,后面到东汉永平十二年,朝廷派王景治理黄河,这人非常擅长水利,这次发卒几十万,这个卒可能也是当兵的意思,也可能是百姓的意思,但根据汉武帝的经验,搞不好动员的还是当兵的。

这次干的挺好的,他们先修系统的黄河大堤,又弄了新河道,还整治了汴渠渠道,新建了汴渠水门。使“河汴分流”,收到防洪、航运和稳定河道的效益。新河自今濮阳市与故道分离,经范县、东阿、滨海,至利津入海。这条河道一直维持到北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近千年无重大改道。

这次修理维持了上千年,可见古人的智慧和能力还是相当强的,只要让专业的人去干专业的事就行。

但进入他们大宋之后运气就不好了,宋朝是黄河灾害大发生的年代,远远超过前朝。

当时由于京师开封就在黄河下流,北宋其实也挺重视的,但重视也没有用,黄河灾害发生太多。

北宋庆历八年(1048),黄河在澶州商胡埽(今河南濮阳东北)决口,改道北流,经内黄、大名、静海,至天津入海,称“北流”。嘉佑七年(1062),黄河又在大名第五埽(今河南南乐县西)决口。

大宋朝被弄的焦头烂额,到处修补,再后期到北宋灭亡,这事就不好干了。

金国和南宋都顾不到黄河,到金国灭亡时,这么多年时间,黄河下游长期没有一条固定的河道。

这是什么概念,就是经常一发大水,河道就变了。

这之后一直要到元顺帝时期,元朝才开始整治黄河,这已经又是一百多年后的事了。

按陈戴所说,两宋治理黄河都集中在北宋,主要有三次,但全部失败了。

这三位皇帝分别是宋仁宗,宋神宗,宋哲宗,三位皇帝都想干一件事,就是让黄河改道,然后全部失败。

干的最差的就是宋神宗,但这个锅吧,要让王安石来背,因为是王安石主持的。

赵与芮听到这里,马上打断陈戴:“王安石懂水利建设?”

众工部官员面面相觑,也不敢说什么。

皇帝常说,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王安石你懂个齐八毛水利。

王安石弄了个曹村缺堤出来,后果相当严重,不仅让曹村溃堤,还淹没了大约三千万亩的良田,使得曾经非常繁荣的淮河地区瞬间就变成了“死城”。

赵与芮听的都要跳起来。

他到处查没粮田,想抄没三千万亩田有多难?王安石大神随便一下就淹了三千万亩。

但后面宋哲宗表示我不服,我肯定干的好,比前面的皇帝都英明。

结果又是失败。

后世还有学者说北宋之所以灭亡,治理黄河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治理不力,让附近大片区域,受到沉重的灾难,使很多百姓也流离失所,严重消弱了北宋的国力。

说到这里,陈戴等有几个官员小心翼翼看了眼赵与芮,大概他们的意思是,现在大宋国势相当好,陛下你要不要再等等?陛下你可不能学杨广?

皇帝赵与芮和杨广似的,似乎想在位期间把所有的大事情干完,这才刚和蒙古议和,就要治理黄河,大伙还是挺担心的,一旦和宋神宗一样来个神操作,几千万亩田被淹没,那就是搞笑了。

当然,两宋干的烂事不止这些,“建炎二年,东京留守杜充,闻有金师,乃决黄河入清河以沮敌,自是河流不复矣。”

杜充这混蛋也是要载入史册的,不过那时赵构刚刚建立南宋,这锅要南宋来背。

赵构刚登基没多久,金兵来了,东守留守杜充看了看当地地图,脑子里不由自主想像着在黄河河道上扒开一个口子,然后就看到很多很多的金兵都被河水冲走了,没冲走的在泥泞地里也都走不动了。

我曹,我太聪明了,杜充说干就干,没什么犹豫,立刻让人把黄河决堤了。决堤的地方是今滑县李固渡。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金兵一个没冲走,大宋子民被冲走无数,大宋粮田被淹没无数。

杜充这次缺堤,是历史上扒开黄河,造成损失最严重的大事件,比神宗和王安石淹了三千万良田影响还大。

他造成黄河意义上的改道南流,一直到七百多年后,清咸丰年间才改回来。

而这七百多年里,黄淮流域饱受水患,河道漂忽不定,年年变来变去,百姓和各王朝身受其苦。

这么多黄河治理的事听完后,赵与芮也有点小慌了。

他毕竟不是水利专家,陈戴的意思这事也不能急,更不能瞎搞。

你要是学神宗、哲宗,搞不好还得出大事。

他想了想后,便问群臣:“朕把你们都召来,也是有询策之意,你们都可以发表意见,谈谈自己的想法,诸位都是大宋最好水利专家,畅所欲言,朕绝不怪罪---”

大臣们相互看了看,有些人都不认识对方。

今天这里聚集了南宋此时最好的水利专家。

最出名的有治水名臣汪纲和吴潜,还有南宋水利专家许克昌的孙子许世琦。

许克昌当年在后世上海亭林镇东北处建成运港大堰,这一水利工程史称“捍海塘堰十八堰之一”。挡住海水倒灌,保护农田耕作,抗涝抗咸,使当地百姓安居乐业,促进当时经济繁荣产生很大作用。

汪纲这会也四十多岁了,历任桂阳、弋阳、兰溪等多地主官,嘉定十四年知绍兴府,在绍兴时,他发现西兴运河大面积淤塞,严重影响漕运和民间水上交通。汪纲禀报朝廷,请求疏浚西兴运河,前后只用了一万多贯钱,此次疏浚工程共疏导西兴运河水路50多里,使“河流通济,舟楫无阻,人皆便之”。同时,他主持在钱塘江南岸江口建起水闸,使淤泥不能进堤,西兴运河水不轻易流失,保障了漕渠的畅通。

后因为台风影响民田,他又重修海塘,抵御风浪,为当地水利建设立下大功。

赵与芮掌权后,全国大部份县府主官都被换了,当时汪纲是少有没换的几个,并于前年进京为工部侍郎,专门负责水利之事。

吴潜比汪纲还厉害,他在赵与芮手上先通判嘉兴府,去年知庆元府,这是皇帝赵与芮起家的地方,吴潜在庆元府非常重视水利,特别看到定海县赵与芮呆过的地方水利设施完善,他也专门调查研究了当地的水利,并认为水利非常影响农业。

吴潜算是两宋最著名的水利专家,不但非常重视水利建设,而且有多项水利发明,其中他建发明的全城统一的“水则”(水位标准)标识——建立“水则亭”,亭中立水则碑,碑上镌刻“平”字水位警戒线,作为开闸放水的标准线,然后推算了关闸闭水的标准线等,都是水利技术的重要发明。

可以说赵与芮这个时代也是相当好的,因为两宋最出名的水利专家有一大半在他这个时代。

特别吴潜更是专家中的专家,绝对的水利人才。

见赵与芮开口之后,四周先沉默了片刻,大伙都在看来看去,估计在看谁先开口。

片刻之后,还是吴潜先开口。

“陛下只打算先治理黄河,还是其他水道?”

赵与芮则反问:“你们别问朕,就站在你们自己立场,该如何做?”

“你们把你们自己当皇帝。”

“。。。”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