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泡泡中文
泡泡中文Paozw.com
泡泡中文 > 综合其他 >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 第366章 新务运动

第366章 新务运动

在隆庆皇帝登基之后,李如松赶到京师迎接父亲返回辽东。

<div class="contentadv"> 本来李成梁都要去上任蓟辽总督了,却在临走前搞了这么大一个动作,皇帝又让他继续留在京师。

李成梁看了一眼儿子说道:

“你知道我朝武将,为什么总被文官压一头吗?”

李如松也是读过书的,他说道:“土木堡?”

李成梁摇头说道:“这只是其中以一个原因,我问你,宫里的太监为什么有时候能和文臣相抗,甚至还出过王振,汪直和刘瑾这样的权阉?”

李如松摇头。

李成梁说道:“因为有内书堂。”

“内书堂教授太监读书,而太监也能有一个抱团的地方,互相提携和帮助,我朝才有权阉。而我们武将没有国子监也没有内书房,所以没有权将。”

“京师武备学堂成立之后,新军的军官都要在这里学习,从此我大明的武将也有师长,也有同年,也有同科,那天下武将就不是一团散沙,文武的地位也会发生变化。”

“所以我才支持筹办京师武备学堂,留在京师的武将也都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上书支持高拱的!”

李成梁敏锐的说道:“爹不准备返回辽东了,要争一争这个京师武备学堂总教习的位置!”

李如松大惊失色道:“爹,蓟辽总督这么重要的位置您都不要了?”

李成梁说道:“要是新军办起来,蓟辽总督算个鸟啊!”

果然,有了武将领头的之后,紧接着是户部上书,支持高拱的《六条陈》。

无论是铸币,还是钞关税,最后落实的部门都是户部。

而这两件事,都是大有油水的事情,也能大大增加户部的职权。

方望海在浙直搞钞关税的时候,他这个钞关税使甚至能压过南京户部,可以说是职权极重。

要是真的在明廷控制区域实行钞关税法,那岂不是要平白增加多少有权的职位。

接着礼部也上书,对于科举改革礼部是坚决不同意,但是办报这件事礼部还是表示支持的。

到了现在,明廷的读书人也明白了办报的好处。

赚钱不赚钱另说,掌控一份报纸都能获得巨大的名望。

之前苏泽怎么扬名的,所有人都看在眼里,想要在士林扬名,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报纸上刊登文章。

高拱提出办报,还提出今年开科举,最受益的就是礼部了。

礼部是清水衙门,如果真的掌握朝廷的报纸,等于增加了职权。

明廷的风向立刻变了,甚至连内廷都支持高拱,因为市舶司是内廷的机构,当年福州市舶司的风光,宫内的太监可都看在眼里。

如果增设港口和市舶司的话,那外任的太监也可以获得巨大的好处。

而那些官办工厂,最后皇帝可能还是要让太监去管理,毕竟皇帝可是出了钱的!

十月十日,张四维从西安返回,带来了嘉靖的退位诏书,京师欢腾!

隆庆打开东极门,召集内阁和六部重臣和勋贵武将在文华殿开朝会,讨论高拱的《六条陈》。

最后的结果是,明廷基本上通过了《六条陈》的内容,不过在一些细节上高拱最终还是做了让步。

殖产兴业部分,官办工坊分为军民两部分,军用的比如火药、炮、鸟铳等部分工坊,由户部出钱办,由户部派遣官员管理。

但是民用的比如纺织工坊,民用炼铁厂,则由内帑出钱,但是由宫里派遣镇守太监管理。

官民两用的矿山、炼铁厂这些,则内廷和户部都派人共同负责。

铸币、开港、钞关税、办报都没有异议,户部主持铸币,市舶司负责开港,钞关税交给户部暂管,但是钞关税的收入要有一部分进入内帑。

礼部负责办报,编辑部设在翰林院,刚刚立功的张四维升任礼部侍郎,全面负责办报事务。

京师武备学堂没有能成为独立的机构,而是挂在京师国子监下,李成梁出任第一任总教习,负责筹办学堂。

科举改革则没有通过,科举制度照旧,只是在国子监和翰林院中增设新务的课程。

明廷轰轰烈烈的“新务运动”传到了南京,徐渭立刻求见苏泽。

正在编写《三经新注》的苏泽听到消息,只是微微一笑。

徐渭说道:“明廷要办新务,大都督怎么一点都不着急?”

苏泽笑着说道:“新学和新务,互为表里,文长,只有新务没有新学,能办成吗?”

徐渭愣了一下,他想到大明官场的样子,立刻摇头说道:“办不成。”

“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高肃卿这个人我是知道的,若是明廷能都让他筹办新务,也许还有点希望,可是有可能吗?”

“以大明官场的规矩,高肃卿要推行新务,必然要将权力和利益分出去,最后能办成什么样子,可就不是高肃卿能控制的了。”

“如果只是办一场新务就能解决一切问题,那咱们也没必要造反了。”

苏泽低下头继续写自己的书,徐渭则立刻从他府上离开。

整个十月,风云突变。

明廷进行新务运动,嘉靖退位,景王夺取湖广,南京的报纸上每天都有大新闻。

但是以苏泽为首的东南高层,却没有对任何事做出评价,东南对明廷的一切变化都保持了缄默。

不过东南高层,也在缓缓的进行各种变化。

新一轮的军官培训已经开始,上一次作战表现优异的士兵都进入福建水师学堂,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军官培训。

南京天工书院重新开门,不少工坊主都将子弟送到南京,来天工书院学习最新的技术。

吏员选拔的考试在各府县定期举行,东南的读书人都看着南京的大都督府,猜测着什么时候东南要开科取士。

十一月,《三经新注》在东南全面刊行。</div class="contentad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