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泡泡中文
泡泡中文Paozw.com
泡泡中文 > 综合其他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七百零八章 不老松刘詹

第七百零八章 不老松刘詹

仙木奇缘

朱允炆眉头紧锁。

大明朝边疆粮食供应有三个渠道,一是卫所自己开垦土地,军屯。二是朝廷运输粮食,这一点往往存在于海船能抵达的地方,如辽东。

这第三个渠道,就是开中法,是商人运输粮食抵达边疆卫所或城镇。

别小看开中法之下边商送的粮食,据洪武年数据,边商给边疆输送粮食每年近二百石,这个数目是庞大的,数十万将士就指望这里的粮食来活命呢。

比如凉州、甘肃、嘉峪关等地,那里的士兵是需要吃饭的,你说搞军屯,让你搞能搞出多少花样来?哪怕是把戈壁滩都算你家里,一年又能收多少粮食?

军屯对贫瘠的地区来说并不足以自给自足,朝廷不愿意也不可能每年征调几万几十万百姓给边疆输粮,那唯一的办法,唯一的主体,那就是边商。

一旦边商利益受损,他们不干了,后果可想而知,朝廷将不得不动用大量人力去干这些活。

可百姓是要种地的,不是去送粮食的,来回一趟大半年,谁愿意干这苦差事?

商人,只有为利追逐的商人!

边商这里出了问题,他们无利可图之后,会退出,他们退出就会从根基上毁掉开中法,开中法不能正常运转,那边境就收不到商人送来的粮食,边疆没粮食就会给朝廷要,朝廷就得找人送粮食

一重重问题,一重重都是成本,归根到底,只要大明还需要使用开中法,就必须让边商这一环得到利益。朱元璋如此一个小气的老板都知道这一点,给其留下了一定的利润空间,可现在有人不想让边商得利了。

“亏,要亏多少?”

朱允炆问。

陈大山苦涩不已:“我们二人,以两千大引计,一引本钱是五百文,合计本钱一千两。眼下出仓钞困难,加上来这扬州已有三个多月,依旧没办法出手仓钞。再这样下去,想要以六百文一引是不可能了,五百文我们都愿意卖出,若还是卖不出去,只能每引四百文,甚至是”

朱允炆皱眉。

亏损生意也要做下去,只是为了不亏掉全部。

不少人可能会骂这两个人:你们蠢货啊,扬州卖不出去仓钞与盐引,你就不知道换个树挂绳子,比如去南京?去苏州、杭州?

两浙盐场也是有盐,有内商,有水商的嘛,非待在扬州吗?

事实上,他们还真的只能待在扬州。

大明行盐是有区域限制的,哪里产出的盐,只能在哪个省,哪个府卖,这是有规定的。相应的,边商手里仓钞自然也是规定好了将仓钞换为盐引,支取盐的地点。

对于北面的许多边商而言,他们仓钞想要出手,唯一支持他们以仓钞兑换成盐引的地方,那就是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天下之大,但能给这些边商办这件事的,只有这一家,想要拿着两淮的仓钞跑到苏州、杭州去,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们只能在这里守着,等着,耗着,直至在绝望中选择主动降价,然后亏本离开。

朱允炆虽然不是生意人,但也清楚价值规律,清楚市场规律,天下不可能掉馅饼,商人也不可能亏本做买卖。

义不行贾,仗义疏财,要么是家财万贯不愁吃穿,要么就是为人豪爽,脑子不好使,绝大部分商人都是纯碎求利的,无利不起早,无利谁干活?

后世绩效奖励来奖励去,荣誉奖励已经让位于物质奖励了,商人也需要物质奖励来激励,也需要拿钱养活掌柜、伙计和家人。

开中法眼下还必须运行下去,不能让这些人放弃边商的身份。

朱允炆沉思良久,开口道:“内商不愿意接手盐引,应该是有人在这背后捣鬼吧,会是谁这样针对我们边商?”

“谁?还能是谁,不老松呗!”

陈大山咬牙道。

朱允炆皱眉:“这不老松是谁?”

“你竟然不知道不老松?”

陈大山与楚翰都惊呆了。

朱允炆解释说自己是新成为边商的,第一次来扬州,这才消除了两人的疑惑。

陈大山叹了一口气,严肃地说:“这不老松,可是一位厉害的老翁,姓刘、名詹,听说其极有背景。”

刘詹?

朱允炆怎么也想不出来,扬州知府衙门里似乎没有叫这个名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