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泡泡中文
泡泡中文Paozw.com
泡泡中文 > 综合其他 > 医院六十年见闻 > 5. 亲如家人

三年荒年,像漫漫长夜,头一年盼第二年有清米汤喝,第二年、第三年照样盼清米汤,却年年落空。不论是病人和家属,或参加抢救病人的医护人员,都因不断失去亲人,而倍感无尽的煎熬。  不少生病的农民,被送到城市医院抢救。农民是不享受公费医疗的,尽管那时的医药费并不太昂贵,但绝大多数农村来的病人,是付不起医药费的。这些淳朴的农民,只要病情稍好,就坚决要求出院。  特别是一些壮年农民,他们既是家庭的顶梁柱,家里指望早日回来挣工分,养家活口;又是生产队的庄稼能手,队里指望早日回来,带领队员干农活,更急于出院。  医护人员清楚,病没有全愈出院,容易复发,再治就更困难了。于是尽力挽留他们继续留院治疗。他们却总是同样的话:“农时不等人,过了芒种,不可强种,又要再挨饿”。  这里刚出院,又一位重病病人住了进来,医院里几乎没有轻病人,医护人员始终是在超负荷地工作。唯一感到宽慰的,就是看到一些病人康复出院,听到他们和家属,说几句发自内心的感谢话。  也有一些农村的顶梁柱,进了医院后,却事与愿违。尽管医护人员尽了最大的努力,仍久病不起。医药费越欠越多,病人和家属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最后还是人财两空。  家属呼天抢地的嚎啕痛哭,让在场的医护人员,就像死的是自己的亲人一样,撕心肺裂,眼里也饱含着泪珠。   还有一些农村病人,一住进病房,就缺吃、缺穿、缺用。医护人员就要想方设法,解决这些迫在眼前的生活问题,他们除了带头捐钱捐物外,还要动员本科室的医护人员,或其他条件较好的病人及家属,伸出援助之手。  那时的人很讲阶级感情,特别是对农村来的父老兄弟姐妹们,尽管自己饥肠辘辘,也要从牙缝中省出一点帮助他们。  因此,那时的医护人员,都有高尚的医德,医患关系十人融洽,不论是治愈出院的病人,或医治无效去世的病人家属,总是千言万语地感谢医护人员的大恩大德。  有些病人或家属,几年后再来医院时,一定会问起当年救治他的某某、某某医护人员,要再见见救命恩人,再说说内心的感谢话。  许多仍在医院里的病人及其家属们,也十分关心医护人员的健康,当他们发现某位医护人员的脸越来越苍白、清瘦,眼睛越来越大,人越来越疲惫时,总会非常心痛地关照她们,要注意身体,或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减轻他们沉重的负担。  那时的医院,属于公益性的,医院的一切建设,医疗器械、设备,药品和职工的工资,全都是国家拨款。  荒年时,国家又有明确指示,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病人。因此,不论城市或农村的病人,欠下的医药费,都只要打一张欠条,就可办出院手续了。  直到改革开放后,国家才开始减少,直至停止拨款,称之为“断奶”。医院要维持正常的运转、发展、养活职工,也就必然要向盈利方向转变了。  此后,“看病难,看病贵”,“有病无钱进不来”,“医闹”等医患对立的情况,才频频出现。并有医生为拿药品回扣,大量给病人开药的缺德行为。